第1293章(1 / 3)

“王主席言之有理。我们就再来看看张鹤寿本人的经历。

“当年上山下乡运动,他从生活还算优渥的泉城,下放到外省偏远的山村,在晋省泽草县西山乡。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成员,到一个靠面朝黄土背朝天谋生的农民。何况,他下乡时只有十八岁。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了十年,一直到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,才给了他公平选择人生的机会。

“当时,已经二十八岁的他考上了名牌大学、离开了农村。据我们查阅的资料表明,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过他插队的山村。”

大家依然是一脸的茫然,不知道闻市长为什么如此不厌其烦的说张鹤寿的早年经历。

“按常理,张董事长如此在国内外名声显赫的人,即便他不回去,当地的人也会专门请他去,无论是怀旧、还是投资,谁不想傍上如此的超级富豪呢?

“可是没有!没有任何记载,有这方面的活动。所以我们只能得出结论,张董事长在那里,在那个地方,有非常不愉快的、甚至是痛苦的回忆。他不想重提往事,也许有不为人知的伤疤。”

闻哲把背投上的书法图案放大了一点,说:

“《报任安书》一共二千八百字左右,大家有没有注意到,这幅卷轴上的字,是写在七张普通的信笺上的。

“我得到这张照片,请技术部门给鉴定了一下,每张信笺上的抬头被故意裁去了,但是第七张信笺抬头部分由于有字,只裁了一半,还原后,是‘晋省泽草县西山公社’几个字。”

闻哲看了大家一眼,说:

“综上所述,我们可以推断出什么对我们这次招商工作有用的信息呢?大家都分析一下。”

会场安静了一会儿。

黄礼国清了清嗓子,率先打破沉默:

“我琢磨着,张鹤寿对泽草县西山公社那段往事,肯定是记挂在心里的。不然何必把当年的信笺珍藏这么久?依我看,招商时不妨从这个点切入,咱们主动联系晋省那边,搜集些他当年插队时的老照片、旧物件,哪怕是找到几个还在世的老邻居,说不定都能让他动恻隐之心。”

吕小梅跟着点头:

“黄局长说得在理。他既然对那地方避而不谈,反而说明是块心病。咱们要是能帮他了了这份心结,比如提议在西山公社建个知青纪念馆,或者资助当地教育,说不定比单纯谈项目优惠更管用。”

周薇擦了擦眼角:

“我还是觉得那幅字里藏着深情。要是能查到那位写信的姑娘下落,哪怕只是捎去一句问候,或许能让张董事长对咱们另眼相看。毕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