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6章 朝鲜东南倭患 10(2 / 3)

其国当下虽困窘,然宗藩一体,借款应国难,顺理成章。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分期偿还,有何不可?此乃维系宗藩情谊之常例,亦合天朝体统!”

朱翊钧听到“借款购械”四字,眼中精光一闪,谁说我大明朝的读书人都是迂腐之辈,这脑筋不转的挺快的,但他面上不动声色,只是轻轻“唔”了一声,示意孙承宗继续。

孙承宗精神一振,详细阐述其利:“陛下,此举有三大益处,一者,天津、登莱、南京之造船厂、军器局,可得源源不断之订单,工匠不闲,器械常新,规模生产之下,成本可降,技艺愈精。此非但解朝鲜之渴,更是强我大明自身武备之良机……”

“二者,朝鲜得实利以自强。我大明提供其急需之物资,助其武装军队,而非仅派兵卒代其流血。彼既借款,必更知珍惜,更竭力配合练兵抗倭……”

“三者,国库负担大减……粮秣军资由朝鲜‘购买’,其日常消耗亦由其承担。我大明所出,唯国公爷所率两千余精兵之饷银及部分启动军械。此乃以朝鲜之国力,养朝鲜之兵,御朝鲜之敌!纵有耗费,亦在可控之内,远胜大军远征之靡费!”

孙承宗的分析,精准地切中了朱翊钧心中关于成本、效果和长远布局的所有考量。

当然,孙承宗还是年轻。

世人都知道,借钱容易,要账难。

国与国之间,也是如此。

“孙卿此议,深合朕心。然,朕有一虑,这‘借款’……数目必不会小。朝鲜贫弱,万一……十年二十年后,他赖账不还呢?或者说,国力实在凋敝,无力偿还,又当如何?我大明朝的银子,岂非付诸东流?”

孙承宗似乎早已料到有此一问,他从容应道:“陛下所虑极是。然,此事绝非寻常商贾借贷,乃是朝鲜国王李昖亲至御前,痛哭陈情,求我天兵救援。我天朝允其借款购械以自强,已是浩荡天恩,此借款必有国书为凭,借据为证,朝鲜君臣需用印画押……”

“他若敢赖账……那便是自绝于天朝,背弃宗藩大义,届时,我大明手握铁证,讨债有名!或可令其割让重镇要地抵债,或可索取其矿山、林木之开采权,方法多矣,朝鲜君臣心知肚明,除非其国愿冒万劫不复之险,否则,这账,砸锅卖铁,勒紧裤腰带,他也必须得还……”

孙承宗这番剖析,将“借款”上升到了国家信用、宗藩法统和地缘政治的高度,彻底堵死了“赖账”的后路,甚至将其转化为一种更深层次的控制手段……

不过朱翊钧却清楚,朝鲜国内赖账是传统的。

他可以借银子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