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大明天朝的评述之三(4 / 5)
越来越多的加入到战斗一线来。
这主要是指欧洲国家。
当时大明朝廷的战船,主力大福船据称在四百吨左右,但更多的应该是二百到三百吨的战船,这些战船装备的火炮普遍较少,一般只有船头装载一位千斤以上重型前装火炮,两舷炮窗则各有四位后装中小型火炮。郑芝龙以及他的儿子,拥有一只更为强大的水师,其打造的专门的炮船,可能在四百吨,装载一到十一位前装重炮。
书中基本忠实于实际情况,郑芝龙的炮船数据基本属实,至少是所查资料内,是可以得到支持的,排水量在三百到四百吨,在红夷炮一位,佛郎机八位,以及另一种更大些四百吨到六百吨装载十一门红夷炮的炮船。
商行的数据,则糅合了一些数据,算是一点意淫吧。
对于当时火炮上舰的问题,我是说精确度上,由于起伏不定的海浪使船身根本无法稳定下来,由于没有有效的火控手段,事实上,使得当时的火炮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有那样的威力,即使无敌舰队的失败,更多的因素也是风暴的灾难,而不是英国海军火炮的威力。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,在一里的距离上,即使二十位火炮齐射,面对一只四百吨的帆船也可能没有一发能够命中,当然,一旦命中,效果往往是灾难性的。所以炮击的胜利往往具有偶然性,比如引爆了敌船的弹药舱,或者击毁敌人的桅杆、帆装、船舵等等,除非两只船在不到二十米的距离互射,否则战斗往往持续数小时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仍不分胜负。故而,船长们有时候更倾向于肉搏,通过勇敢优秀的水手进行登船战,往往更快的能够取得胜利。
欧洲人更倾向于对技术的依赖,在水手的勇敢方面,他们恐怕远远比不上大明沿海的亡命之徒。这也许就是当时尽管荷兰人拥有大量装载数量众多的火炮的战船,却始终打不过郑芝龙父子的原因吧,他们在技术上微不足道的优势,被数量的优势和水手的勇敢顽强,淹没了——当然我并不是说郑氏不注意技术上的进步,实际上他们也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船队装备更多的火炮,毕竟,尽管命中率极端低下但是火炮的威力,是有目共睹的,以更大的基数进行射击,总会收到效果,何况在登陆战时,火炮可以给登陆部队以有力的支援。
当然,郑氏的胜利也要归功于火船的成功使用,这种悍不畏死的自杀性的进攻,尽管危险,但被攻击的船只往往无力招架,尤其是对于机动性受到限制的大型船舶,被封在港口里或者被引诱到航行不便的浅水域时,大型战船往往成为火船绝佳的目标,至少在当时的条件——他们既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